1、基督徒的灵命建造,讲员:潘建利,课程目录:,壹、导论:为何学习灵命建造? 贰、本质上的问题:“如何分辨对真道的正确和错误认识?” 心理学的挑战: 如何反驳心理学的挑战? 认识论的挑战: 如何反驳认识论的挑战? 叁、基督教的答案:教会的真道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东西? 肆、本质与实践问题的过度桥梁:俯就启示对属灵生活有何意义? 五、实践上的问题: 六、结论:问题要如何解释呢?,壹、导论:为何学习灵命建造?,壹、学习背景:痛览教会与传道人的种种毛病。 污点与腐败的个案。 例:德国教会看犹太人被希特勒所的反应。 例:十字军东征的事件。 例:美国某牧师贪污使自己的狗窝也按空调。 例:温州的某个牧师骗信徒的钱
2、及犯奸淫被公布。 例:丽水的某神学生犯奸淫及靠政府恐吓信徒。 例:永嘉某长老骗信徒的钱逃离教会。 例:福清某两位牧师利用政府与黑社会陷害对方。 例:湖北某两位住堂的神学生在教堂里打架。,转折句:如果基督教讲的是真的,是好的,为什么教会历史中会有这些污点的出现与这些腐败的存在?,答:可能有人会说: 1、人本是罪人。 2、人受到私欲与世俗的影响。 3、受到魔鬼的支配。,其实,我们要问的是!,虽然人本是罪人,但信徒是已经被救赎的人,难道被救赎的人与没有被救赎的罪人是一样的,这样是否说救赎只是一种自我安慰,根本没有实质的作用。 虽然人犯罪有受到罪恶及魔鬼的支配,但是信徒的生命也受到神的支配与帮助,难道
3、说魔鬼大于神吗?或者说,神根本就不存在。,总结:,这样这些问题的根本要告诉我们,不但这些问题是严重的,问题的根本更是严重的问题。因此我们理当反思与谨慎的分析这些问题。,二、解决问题的“缩影论”方法:,1、用一般的管理法去看:(注意:用一般管理法的目的,不是说圣经没有方法,而是一种护教法,借别人的共同语言告诉别人你错了。) 例:从中国的历史去看腐败的问题。 君王昏君 领导经理 领导牧师 百姓刁民 员工工人 员工信徒 制度法律 制度厂规 制度神的道,2、根据教会定义的再思,分析这些问题。,这样我们要问,教会腐败的原因到底在那个环节呢? 教会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呢?(加尔文说:有形教会的特点,就是那里
4、有人传扬神的道,有圣礼的举行与纪律的执行。),三、“缩影论”方法所引起的新问题: 对教会真道的再思与探讨。,其实被传扬的道,圣礼,纪律,一切都是来自神的道。所以教会唯一的原则就是神的道,也是教会的特征,及领导与全体员工的原则。这样看来教会腐败主要根本的问题,是人与神的道的问题。所以我们批判及评估一切的原则就是神的道。,四、学习范围:矫正对道的认识而探究神仆与神的道之真正关系。,分析教会先要分析人(神仆),因为这是最好的方法之一,因神仆是所有信徒的缩影,牧师是负责传讲神道的信徒,也是信徒,信徒是道的化身。(就是活出神的道,神的生命。)(林后3:1-3、5:17。),总结:,透过这样的分析要告诉我
5、们,每位神的仆人: 1、切记:作传道不是作强盗,千万不要偷窃神的荣耀。(犹太人杀耶稣的其中原因就是如此、) 齐克果说:心灵的纯洁只是寻求一件事,就是追求神自己,凡是追求神以外的,没有纯洁就是犯罪。所以我们侍奉神不是侍奉事工,我们侍奉的人,常遇的危机就是侍奉事工以为是侍奉神。 田立克说:把相对的事绝对化就是拜偶像。,2、切记:人是需要经常自省,不要把自己当作神。悔改是荣耀神的表现(书7:19)。 威斯敏斯德要理问答,第一问,人活着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荣耀神,永远以他为乐。 我们要明白我们人生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只要我们能达到神要我们的主要目的,就不要怕什么受苦,失败,还是享受。,3、事实也告诉我们道
6、的流露,不在乎职分与恩赐。 想杀害神子的恰恰正是挂着神圣头衔的祭司和长老,并有恩赐具备的文士和律法师。(路19:47、10:25、) 例:爱德华滋的讲道。 例:司布真的悔改经历。,转折句:教会的问题离不开对神仆的分析,但是更离不开对神的道的探究。,1、神仆是否把道讲给教会是一会事。 2、神仆与道有没有发生关系是另一会事。 3、神的道是否存在又是另一会事。,贰、本质上的问题:“如何分辨对真道的正确和错误认识?”,神的道(基本本质的问题) 神的仆人(实践性的问题)(根本基础是离不开本质的存在,这样对道本身的追问可以说是本质的探究,因为本质的问题是更为基本的,本质问题会带来我们肯定自己的事奉,并且也
7、是我们努力去实践道的动力,所以我们最好先共同学习这个基础性的主题,然后才讨论实践性的问题。),一、心理学的挑战:,在这里所谓问题就是,指挑战、怀疑、攻击,必含有这些因素,所以我们的课题本来具有护道的功能。 在这里所谓本质就是,指根本基础或绝不可缺乏之必然的因素,故此未能解决这个问题就等于自取灭亡,因为它关系到信仰本身的存在与否。,本质问题可分为二:,1、反对信仰的心理学论证: 信仰心理学论证是(较主观性的):指宗教信仰有的不良动机,或以为信仰是心理逃避和自我欺骗的工具的论证。 2、反对信仰的认识论论证: 信仰认识论的论证是(较客观性的),指宗教信仰的内容为客观的信仰内容,这相对独立于人的主观反
8、应的论证。 这两种分类虽然密切相关,但他们所强调的事情就不太一样了。,1、反对信仰心理学论证:,宗教信仰是错误的,因为他本来是人心理不健康或不成熟的弊端。如此说来宗教信仰是一种心理变态的症状。对此变态的治疗需要信徒抛弃其信仰,而完全成为自己,敢于面对现实,敢于脱离幼稚的信仰,而对自己的生活有一个自由,真正的负责。 宗教与一般的神经机能病或心理变态实质上是差不多一样的,因为他们都是一个人要压抑心理创伤而逃避现实的后果。所以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决大多数的宗教信徒都是挺古怪的,心理上有问题的,神经衰弱或有很严重的自卑感。,反信仰心理学论证,其主要内容大概是这样的:,(1)、休谟的挑战:宗教教义和经验就是
9、私欲的奴仆和遮盖非道德贪欲的面具。 按照休谟(Dand flume),英国思想家的看法,宗教信仰的本质及信徒的宗教意识或价值实际上是很不漂亮的,甚至是不合道德的。,休谟以为人类的性质可以告诉我们,宗教信仰的起源。只要我们敢于扪心自问,先撇开那些麻目的顺从,我们就会发现所谓对宗教起源的探索,实际上是对人的信仰动机的一种探究。 休谟相信人对超自然存在的寻求与崇拜,本来是出于人的心理需要和惧怕。(如:怕死、怕难以控制的自然或难以预测的命运,为食物、幸福和生活安全的热爱和忧虑)。正因为如此,人的信仰动机别无二致。,休谟很有力的去论证:他说信徒对神和对超自然存在的态度,不可能是纯粹无私的,因为考虑到人的
10、实际性质,我们就会觉悟到人绝不可能与他的需要分割的。人不是抽象的东西,人之所以为人,主要是由于他完全离不开他个人的需要。 这样信徒敬拜神的时候很难分辨出哪个是真诚的崇拜,哪个是拍马屁的态度。,照休谟的理论,这就是因为人完全沉浸于他的各种需求,所以他的所作所为与他的自私自利的动机是合而为一的。不管信徒怎样否认这个事实,他迟早会发现所有历来被称为崇高的宗教态度,是出于他下意识的需求,这样说来,一切宗教活动都是自欺欺人,不诚实的态度;宗教原来是人类自然私欲的点缀罢了。,休谟说:理性是私欲的奴仆,人对他信仰的辩护和论证实际上,是理性对私欲的服事和遮盖。而极有意思的是人不仅能够利用理性向他人隐瞒他不光荣
11、的私欲,但他出于这种隐瞒的习惯和强烈的个人需要,常常也利用自己的理性欺骗自己。所以理性卓越成就的背后。(如:科学,文化、宗教等。本来是人自古以来尚为改变的私欲。如:骄傲,肉体的情欲/性欲,和难以控制的物欲。),这样我们就很清楚地可以了解为什么一般的信徒对自己的信仰好象是那么忠诚的,生死不渝的?这基本上没有什么值得表扬的,因为表面上的忠贞不二是一种对自己利益或野心私欲的强烈维护而已。所谓“生死不渝”这个高尚的“无私”精神本来是带有极度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这种众人以为高尚的态度本来是宗教狂热的狭窄思想,这样我们就容易明白为什么虽然他没有什么文化或对自己的信仰搞不清楚,但一个信徒会很坚决的拒绝,反击
12、,甚至咒骂与他有不同信仰的一些人。难道这是那大家所崇拜的殉道精神之开端吗?,休谟认为惟有他对宗教信仰的人性化,才能解释为什么许多宗教徒以神的缘故实行暴力,打仗,甚至屠杀无辜?历史充满了这可耻的事。宗教竟然很有力量实行空前绝后的战争,民族压迫,大屠杀,等恶事。许多历史上的伟人,如:以色列的前总理、耶稣、约翰胡司、等等。都是以神的名而被杀害的。老实说,宗教信徒所害的人数远远超过在无神论统治下被逼迫的信徒人数。,宗教意识本质上是一种极其凶暴的情感,先别说那些令人成惶成恐的回教恐怖分子的作为,就看一下信徒日常生活的种种表现:,A、一个信徒对异教徒,传教或辩论常常是一种你生我死的应战。关键不是在于对真理
13、的热爱,而是在于一个信徒害怕失去了安全感。信徒决不让步,不是因为他十分坚信他所信仰的是唯一能拯救人类,或唯一合乎真理的事。追根究底他对他的宗教的坚信,本来是他对自己的热爱,因为信仰已变成了他的避风港,失去了这个信仰对他来说是等于失去了他的自尊心。失去了他遮盖己身的衣裳。这样许多人觉得一个人对他的信仰始终不肯退让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有很好的理性根基,而是因为他不愿意失去他用以遮盖自己私欲的面具。,B、为什么宗教徒,特别是宗教领导,很容易陷入骄傲之罪,轻看异己而自高呢?其实这就是私欲的显露。 照休谟的理论,信徒这种自以为是的普遍态度,都是以后教会逼迫,虐待,杀害异端的基础。所以所谓宗教信仰的暴力成
14、分就在于这种,“我与你不同”的态度,这种傲慢往往以“虔诚”“信心”“火热”等宗教美好的术语而自居。但这正好象耶稣所说的那样。对他人的憎恨是杀人之罪的基础和开头,这些假冒的“虔诚”“信心”“火热”与人类历史可恶的罪孽。如:那粹,民族歧视等等,大同小异,甚至可以说他们的外表虽然可以区分,但本质上差不多。,总结:,透过这样的分析要告诉我们,每位神的仆人: 1、切记:我们不要做私欲的奴仆,不要为满足自己的私欲而活着,私欲即怀胎就生出罪来。(雅1:15) 有一位德国有名的神学家这样认为,有两种神学,一种是神圣的神学,另一种是为魔鬼的神学。但是要特别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并不在于哪一个是纯正的,或改革宗的神
15、学,哪个是自由派的神学。这两主要是依靠思想/学习神学的人的心,他是否利用神的道作为服事自己私欲的工具。,若是这样,你无论是多么纯正,但如有这样的学习或事奉动机,那你比法利赛人还不如。(太6:1-8) 你甚至是亵渎圣洁的道,故意被魔鬼利用,因一点“骄傲”的食物而把圣洁的道给卖了。(创25:29-34、来12:16-17),一位英国清教徒牧师,(Richard Baxter)这样肯定以上的思想,骄傲所作的,同时也是魔鬼的作为所以虽然我们讲道的内容是神,但如果我们讲道的时候只追求会友的鼓掌,只想知道信徒是否喜欢我们的讲道,是否欣赏我们的才能,那么我们虽然表面上是事奉神,但实际上是拒绝神而荣耀自己。这
16、就是那恶者的作为,虽然是一个教会里的讲道,但它只不过是实现邪恶目的的撒但工具。,这样我们就会很容易理解这些常见现象;讲道时故意卖弄自己的学问,特别喜欢用那些玄虚之词,大家根本也听不懂的神学术语。很多牧师传道人被表扬时就很容易得意洋洋,作出精力充沛的样子,但一旦他们受一点点的批评时,就心烦意乱,垂头丧气。如:(代下16:1-12),为了私欲,在教会里,牧师或神仆之间就产生出你死我活的一场激烈斗争,每个传道人都忙于争宠,毫无廉耻的沽名钓誉。严肃而神圣的教会事奉竟然会如此堕落,变成一种商业性的残酷竞争。有时候教会领导,在这场无情的斗争中,极毒辣而满心诡诈的出卖、殴打或甚至杀害自己的同工。这样他们拥有
17、的恩赐与地位岂不是为满足自己的私欲吗?他们岂不是与参孙一样成为私欲的奴仆吗?(士13:-16章),2、切记:在事奉中心态千万要平衡,认识一切都是恩典,神可以随他自己的意思赐恩与他的仆人(太20:1-16)。 有些牧师出于内心的骄傲和安全感的严重缺乏,自己担当一切的事奉重担,夺取一切的事奉良机,虽然表面上是为神的国度而牺牲,不顾己身而为了福音呕心沥血,在外表上是忘我劳苦的模范。但实质上是对属世的荣誉垂延三尺。,牧师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自我热爱。而这种自私的爱往往产生出惧怕之感,怕自己要输给别人,若不尽快的抓紧良机永远就不能立功而受到信徒的爱戴。他们也怕英雄无用武之地,以为自己生命的价值要取决于别人
18、的赞许而绝不依靠神的恩典。这些牧师每天都讲关于世上功名利禄的虚无,但他们本身是这些虚无的奴仆。,在温州有些较老的教会领袖,因为担心更年轻的传道人出来会“青出一蓝而胜于蓝”就故意拦阻他们的事奉。在这种不可思议的情况下,主要的受害者是平信徒,他们需要听道,需要成长,但他们就很悲惨地要为牧者的自尊心付出代价。 这些令人担忧的堕落现象究竟有什么原因呢?很简单,是“罪”。,按照奥氏的看法,罪是一种,自我误导或认错对象的爱。这种歪邪之爱将以卑微的东西取代爱真正的对象(即上帝),这样子的爱就是私欲(Concupiscentia,与贪婪,难以控制或使人上瘾的欲望较接近。) 借用德国哲学家尼采的话,这种最基本的
19、私欲是一个(fhe will ot powtu 译:权力的意志)追求一个权力是有很广的意义,很深的理解。权力基本上是“自我”极强烈而又极端的表现,对自我的肯定和爱护不但很正常,也是很关键的,若无“自我”之人很快就会灭绝了,我们认为自杀是完全无所谓的结果。,然而一旦这种自爱超越了他正常的限制而很贪婪地,毫不知足地把“自我”绝对化,“上帝化”那么“自我”就变成了贪婪的化身,而对这种自我崇拜的趋向与渴望就是私欲。这是一种侵略者的精神。“自我”想拥有一切,有的越多越好,“自我”想利用他的“所有物”来充实自己,麻醉自己,以为占有更多的东西就可以保证了“自我”的安全。使他不会陷入虚空。人是怕孤独,怕虚空,
20、在这个侵略者的自爱精神背后,本来有一种对自己的意义和未来没有把握的恐惧感。就如无知的财主一样(路12:13-20),所谓“所有物”或用以充实自己的“东西”不仅是指具体的物质,财产等等。它也是指那些较抽象的东西如:名誉,爱情或知识。 例如:扫罗就是这样(撒上18:6-9)。 在这样比较广的理解下一切的知识聪明智慧,也完全可以当作一个人安慰自己的“所有物”,使他对自己的灵魂说:安息吧!你所拥有的是可以给你生存的意义和保障。你身份上的尊荣,你的神学知识,你已经拥有一切你所需要的,你再也没必要找神了!这样我们贪婪的“自我”就肆无忌禅地侵占了神学这个神圣的领域。如此而言我们就会更加明白为什么一个人,虽然
21、是个精通神学和热爱传道的信徒,但事实上他所敬拜的并非真正的耶和华,而是他自己。,这样的信徒不管他多么聪明或成功,实际上是个拜偶像之人。 有一名叫田立克的神学家这样认为,拜偶像这种罪意义深广,连一个声称自己已经重生的信徒有时也免不了犯这个罪。因为拜偶像的真正定义是一切把相对,短暂的东西绝对化的作为。,所以虽然我们都已信主或甚至已事奉多年。但要诚心地明察己心,我们虽然口头里所言的都是神与圣经,但对于我们真正的动机来讲,最绝对最重要不过(或用田立克的语言:最能引起一个人的全然关注和最深切的关怀)究竟是什么东西?是神吗?还是比神更具体的事。如:名誉/自我的优越感、聪明、别人的接受与关怀、人生的享受、物
22、质、安全感、某事工等等。),知识就是力量/权力。一切知识包括圣经与神学知识在内,都能够服事我们的自高。他似乎能使我们得到了,“自高自大”而轻看别人的合法权。 “我有的XX你没有”“我纯正XX你不正统/异端”“我成熟XX你幼稚”“我圣洁XX你是罪人”这不就是法利赛人的精神。我感谢你,上帝啊!因为我保守了你的真理,不像那些不纯正的灵恩派,不懂真理的天主教徒等等。(路18:9-14),有一位神学家这样认为,爱是牺牲,把自己献给他人,不自夸,是谦虚的,但自以为已经拥有正确知识的神仆常常扼杀这个圣洁的爱,而满有鬼气地滥用神的道。为什么呢? 因为神的启示本来是神的爱的表现。神爱世人愿意主动地俯就自己,虚己
23、而将他自己启示给人,要呼召人悔改离罪。可是在我们的手里,这样满有慈爱的启示竟然成为抵挡爱的工具!,考虑到这个事实我们就会了解了: 1、为什么一个信徒、传道人,知识越多,但在事奉上的问题越严重,如破坏教会团结,要达到自己一切的野心,攻击一切反对他的人。人际关系的恶化,竞争和妒忌不断产生。 2、为什么讲道没有能力,因为讲台变成了一个演台,看起来正在讲道,但实质上是正在卖弄,演出自己的聪明,牧师传道人无圣洁的生活,一切的精力都用于与人竞争,卖弄自己于,这个荣耀自己的事业上。,因此难怪信徒得不到什么可以造就他们的真理,他们所听见的都是自我宣传。也难怪别人指责基督教没用,甚至有害处,因为所谓神的道就是一
24、个自我夸耀,分裂教会和批判别人的用具。难怪许多人认为基督教只合适那些心理衰弱,而因为家庭背景不好导致自尊心有毛病的懦夫。,转折句:请你回答休谟对宗教的批判 :,你是说休谟谢谢你的提醒,我终于醒悟了!马上我就回家. 还是告诉休谟,你错了,基督教不是这样的。因为,转折句:,休谟的理论得到了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弗雷伊德(Slgmund Freud)的认同.并且在这基础上他更深入发挥. 他认为人的意识和所作所为,包括人的一切成就,都受到人下意识的支配影响。,(2)、弗洛伊德的挑战:,宗教教义和经验就是人逃避兽性本能与外在条件的矛盾的自欺方法。,简单解释弗雷伊德的观点:认为每个人都存在于内在世界
25、与外在世界。内在世界就是指人有本我与自我的欲望。外在世界就是指自然与文明,当外在世界内在化时就是被成为超我。本我:是一个野马,是自然的内在化。自我:是软弱的驾驭者,或私欲的执行者。超我:是文明的内在化,或人的良心。,超我:文明的内在化(内疚)。人 自我:软弱的驾驭者(私欲的执行者)。 本我:自然的内在化(情欲)。,超我与本我拦阻人对幸福快乐的追求。为什么呢?,因为人最基本,最自然的生存动机是为了实现最大的幸福。人的生存目的,不管我们如何解释或否认,是为了自己的欢乐,如此而言,人最基本,最有影响力或最主要的成分就是人的本我。不过人发现他的灵魂,他的自我本来是自相矛盾的。太服从本我就会发现外在条件
26、的限制与自然界对人的残酷无情,所以需要超我才能控制本我的爆发,但跟从后者意味着压制本我,而这也是忍受不了的,使人好象在否认自己似的。,那么宗教就是人类解决这种自我分裂的主要手段。是不健全的,是一种逃避现实,以幻想对付事实(如同麻醉药与心理病的结构差不多)。人就把他的私欲投射到神这概念上。全能的神对人的问题很有好处,为何呢? 全能的神这种幻想能够服侍人,压制欲望带来的绝望。神用天堂来报答能(赔偿)我们因遵守良心而失去的欢乐。,全能的神能够解开自然对人类的奴役,他会保持,维护人自我崇拜的感觉,用永生打败人最可恶的自然仇敌死亡,而证明出人控制、克服自然约束的胜利。 例如:一个人的感情挫折,他用祷告支
27、撑着。在彻底失败时,他用神的旨意自我安慰。在成功时,使他更进入歧途。在生死离别时,他以天堂来自我安慰。,如此说来,宗教信仰是人彻底绝望而无路可走所导致的消极后果。这后果是用以自我麻醉的幻想,这与心理分裂症是差不多的。(例:情深深之列。世上只有妈妈好,佛教念语,等等。) 事实上犯精神病的人,是反映出所有人的自然趋向或性质。,所以人不是科学家和宗教人士所宣传的那么爱真理。人所追求的并不是真理,而是个人的欢乐,或更明确地讲,人的根本欢乐就是在于他肯定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使自己更加完美无缺。总之,所谓欢乐就是人的自我热爱。,这种自我热爱,作为人最根本的欲望,不但影响人的一切方面,而是关系到人的生存问
28、题。 引田立克的定义:他说威胁了一个人的自我价值就等于威胁了一人的生存。 使人被迫到生与死的选择上。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会发现,人与动物毫无区别,因为被迫于这种困境会等于虎头上的搔痒。这证明出人的本我是多么的猛烈的,人自然的推动力,在生与死这个最关键的时刻,显示出他的禽兽性。(例:希特勒杀犹太人之故事。),这些似乎是告诉我们“人”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人”这个美名的背后,我们发现了一种野的生存。这好象肯定了进化论的原则:一切动物,包括人在内,是以维护生存为他们的使命。,那么人比动物还有一点复杂,因为他所需要的不仅仅是肉体上的,但也是精神上的。如:名誉、爱情、地位、等。不过除了人的生存宗旨以外。
29、人与动物的谋生存还是一样的,为了维护他的肉体和精神上的需求。,人的自然潜力就具备,那种以残忍猛烈的攻击对方,得以实现对他人利用,这种相互残杀的豺狼性。 因此我们与犯罪分子的主要区别在于什么呢?后者勇敢实现我们背地里,暗暗所认同,所追求的坏事。我们若注意:回教、犹太教、与其他宗教及基督教黑暗的历史就很容易看到所谓“属灵的野心”。,结论:,透过这样的分析要告诉我们,每位神的仆人: 1、要清楚:教会里有如此可耻的怪事,如果我们对这些事感到出乎意料,极为惊奇,那么主要的问题还是在于我们自己弄错了问题的实质根本。别只看表面,别本末倒置。只谈教会光荣的教义或制度是绝对没用,最重要还是要很讲现实地承认教会里
30、的神仆和信徒与教会外的人,有共同的地方。私欲的堕落,而这私欲却很容易利用各种外套,尤其是那看不见摸不到的神道。如:以利的两个儿子(撒上2:12-17、22),2、切记:我们作为神的仆人,千万不要把神的道当作遮盖我们野性的外衣。如:当时那些杀害耶稣的宗教领袖(太28:11-15)。 例:我认识湖北一个牧师野性的事例。,转折句:现在请你回答弗雷伊德对宗教的批判 :,你是说弗雷伊德谢谢你的提醒,我终于醒悟了!宗教信仰确实是象你所说的,我马上就回家. 还是告诉弗雷伊德你错了,基督教不是这样的。因为,转折句:,其实,若要仔细而客观地再想,我们就会发现,心理学的反神论论证,并没有打倒宗教信仰,也没有证明神
31、的不存在,为什么呢? 因为这些论证最多只能,指出对宗教信仰的滥用,或宗教信仰在人身上的一些不良表现,但他们还不能证明这个信仰本身的错误或其信仰内容是否真正存在。,二、如何反驳心理学的挑战?,所谓心理学的挑战并非本质上的问题,而是对人性问题的解剖而已。 1、所以这些论点既还没说宗教较广的定义和意义,又犯了逻辑上的跳跃. 原因是: (1)、不能证明这个问题的普世性。(要是能证明,这样就需要对全世界的统计,对每个人进行仔细而一辈子的心理研究。) (2)、更不能证明信仰对象的不存在,因为若要证明信仰对象的不存在就需要,引另外的论点(如:宗教学社会学)或与这心理学论点决不相关的东西。,因此我们只能听取对
32、我们有利的批评,但确不能接受他对信仰本质的攻击,所以作为本质上的反对,此论点是失败的。,转折句:,然而宗教信徒的心理也并非休谟与弗雷伊德以为的那么单纯,谈宗教离不开谈人的内心世界,人的心理。而这个内心世界(包括所有的动机,意志,情感,等等。)同时也是休谟,弗雷伊德等非信徒的攻击对象。,2、所以许多宗教人士就想研究宗教内心世界(即信徒的心理状态)的丰富,以反驳心理学的论点的偏见。我们会很简略地介绍这些思想家的见解:,A、维廉.詹姆斯(Wjlljam Lames):对信徒内心世界的重新评价和宗教经验的“超我”性质。,他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心理学家之一。他在分析种种的宗教经验时,给我们提供了以
33、下的重要思想: (1)、很多有名望的宗教人士,教会领袖,等非常虔诚的信徒都有心理上的衰弱,毛病或表现(症状)很清楚的神经技能病。,(2)、虽然如此,詹姆斯认为这个事实不能够确定宗教信仰的错误或不健康的本质与后果。如果有人认为,因为大部分的信徒都是神经衰弱的懦夫,所以他们的信仰自然而然地不可能合乎真理的话,那么这些人思想上是非常主观而狭窄,因为他们的评价是基于他们对宗教的敌对态度与偏见,而不是出于冷静的观察。为什么呢?,詹姆斯很有力的论证:在自然科学,工业,艺术等文化范围里面未尝因为他们的作者,专家或倡导者心理上有问题,而遭批评或拒绝。宗教的事也是同样的(宗教徒的心理状态是次要的)批评宗教的主要
34、条件是哲学的合理性,与道德方面的帮助。,(3)、詹姆斯也肯定了一些难以解释的美好的宗教行为,这些行为之所以难以解释,无非是由于他超越了自然的限制,甚至与自然规律很矛盾,另外,它之所以美好就是因为人的普通理解或感觉自然会接受这些行为。甚至没有这些行为,人生是多么黑暗的。,例:教会历史中的那些殉道者,如:伊格那丢。和中国义和团时期被杀的那些传教士。他们抛弃自我,无私的精神。将自己完全交托于主,在苦难中保持安宁。(当每一个人丢弃了他的独立,他就会经历一种非凡的安宁,他一切的惧怕就会消失。),总结:,透过这样的分析要告诉我们,每位神的仆人: 我们当抛弃自我,作自我反省:我的灵命过程是否也有过如此超自然
35、的宗教价值或表现?我们的灵命是否象保罗、司提反、耶稣等、圣徒一样,能够作为反驳,休谟,弗雷伊德的有力凭据。(徒21:13、徒16:22-25、提后4:6-7、徒:7:57-60、路23:33-34),B、马丁.布伯:“我与你”的“关系”且“超我”之关系。,马丁.布伯说:“我”不是一个单纯之词,因为所谓“我”含有二种关系,我与它的关系和我与你的关系,一切关系都是如此,人的存在就离不开这两种关系。,“我与它”是利用关系,(它就是宾语,手段,工具,隶属于“我”受到“我”的支配,“它”就是东西。)是属于经验/经历世界。我可以随便解释“它”讲“它”而借用关于它的知识来服事自己。“我”控制一切,“它”就是
36、我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部分而已“它”是可有可无的,没什么绝对的角色,“我”也未必体会到,“它”的存在,因为“它”次于我,甚至要次于其他的东西。这是“我”的世界,是以我的需要为基础和宗旨的世界。,“我与你”是相遇相见关系,现实与生活都是一种可以带领我与你相遇的圣礼。我不是抛弃世界与经验,我只改了我的视角,把世界放在新的基础上,通过一切我体会到“你”的存在。(“你”是属于关系世界:我控制不了你,你不是宾语,也不是被动的。我不会利用,支配或征服你而满足我个人的需要,你也不是我日常生活的小部分,因为你是“弥漫”了一切。),(我就是在你里面生活存在。当我称呼你为“你”的时候,我就成为了真正的我。我与你的相遇
37、需要我全心,我整个存在的参与。 当我成为我的时候,我说“你”。这样我就不再分散,我通过否定了自我的私欲得到了合一,集中而一致寻求一件事的“我”。对于我,你不是过去,或将来之事,因为主要你与我同在,我与你相遇,所以你主要是我的“现在”“我”尊敬“你”,“我”让“你”讲话,我要听你也不想强迫你,利用你或解释你。,你不是我拥有的东西,所以虽然我偶尔可以解释“你”但“你”对我来说是一个与我面对面的位格,我主要是回答你,因为你先向我说话,你是主动的向我致词,而你与我的相遇是完全有于恩典,我觉悟到其实我决不能够彻底的解释你,因为你不是我解释的对象,也不是任我随意使用。你之所以你,你之所以能够与我产生亲密而
38、个人的关系,就是因为你有你神秘的特性,所以我不能控制你,我只能欣赏,钦佩,仰望,相信,和全心诚意的敬爱你。),总结:,透过这样的分析要告诉我们,每位神的仆人: 要知道这“超我”的关系是存在的,虽然马丁.布伯所说的,“你”,我们不知他指的是什么。但是他很清楚的告诉我们这种,改变自我的东西,不有自主的东西是存在的。 那么你有这种关系的经历作为反驳,休谟,弗雷伊德的有力凭据吗?,你有象保罗这样被宗教而改变的蒙恩经历吗?(徒9:1-22) 你的脾气是否也象约翰一样,从雷子被变成爱的使者?(路9:51-56、可3:17、约13:23、34-35、约一、4:7-8),C、鲁道夫.奥托:对“神圣”的“超我”
39、 体验:,他阐释了一个不受自然约束,不靠人性的私欲,非自然(或超自然)的宗教最根本的现象之一、“神圣”。 对神圣的感觉也有其客观意义,(情感也是一种认识客观存在的形式。)“神圣”这个概念,包含着不尽之意,是理性所不能及,其现象高于我们的表达能力,这似乎支持了“神圣”的神秘性与客观存在,同时也肯定了“神圣”现象并非人的支配对象。真是,(近于其中有真义,欲辩已忘言。)之诗句。,奥托这样写着:“神圣”的本质在于,它以某种确定的情感状态来控制或激动人类的心灵这种宗教情绪只有一个适当的词汇可以描写它,那就是,“令人颤栗的奥迹”对奥迹的感情。如从天照来的温柔潮汐,他使心灵弥漫着一种安宁而深深的敬慕之情,继
40、而使灵魂转入一种更坚定的状态,有那不断的振颤与回音。 那么,在谁或者什么面前他就变成这般模样呢?只有在一个无法言说,高于所有受造物的神秘事物前才会如此。,令人颤栗的奥迹之成分: (1)、敬畏:含有“恐惧”感的意义,(与害怕不同)。希伯来文指:“在心中分别为圣”(用一种特殊的畏惧感为某物划出界限。) (2)、相等的词汇,可以被连接成为:“令人颤栗的威严”(例:中国的文化,对皇帝的反应。)这种威势:含有“权能”或“力量”绝对不可抗拒性,绝对不可接近性,等印象。,奥托认为这种对于威严的体会,表现出受造物之意识。这就是很重要又特殊的宗教意识,因为在这种与神圣相遇的情况下,人的“自我”好象已被淹没了。自
41、己的存在只不过好象是灰尘或虚无。这样我们看到神性的表现,在这种难以克服的神秘情况,我们就与“完全的他者相遇” 例:圣经中的例子,以赛亚、(赛6:1-5)、以西结、(结1:4-28)、基甸、(士6:19-24)、,总结:,透过这样的分析要告诉我们,每位神的仆人: 要知道这“超我”的“神圣感”是存在的,宗教经验并不是,虚无的自我幻想。宗教的神圣感改变了宗教徒自我。 所以我们当抛弃自我,作自我反省,你的信仰过程是否也有经历过如此的神圣感吗?是否也象彼得、(路5:8)拿但业、(约1:48-49)及十架底下的百夫长(可15:37-39)一样的对休谟,弗雷伊德作出反驳的有力凭据。,转折句:,奥托与布伯的思
42、想主要带给我们什么呢? 所以我们一个暂时作个结论: (1)、宗教意识或信徒内心世界是丰富的,客观的、超越的、甚至有破碎自我的非自然因素。这就是可以知晓宗教信仰并非如:休谟与弗雷伊德以为的那样。这些表现反倒与人的贪欲无关。,(2)、情感是宗教信仰非常关键的表现与条件之一,为什么呢? 宗教生活决离不开情感,失去了它,宗教也失去了它的本质性因素,甚至连它自己的生存也保不住了。 情感是具有判断或分辩现实的功能,在这方面情感常常不亚与理性和感官。(例:孩子病的严重之时。),(3)、所谓宗教的生活是一种主观性,个人性极强的,这是宗教与科学或一般知识的重要区别。宗教意识或信仰是一种关系性的意识,而不是“我与
43、它”的经验。宗教信仰常常产生出超自然的果子。 或与自然(兽性)本能相悖的表现。,转折句:,然而,虽然这个结论对我们认识和维护宗教信仰作出了很积极的帮助,但它还不能够给我们的学习目的提供令人满足的解释。为什么呢?,三、 认识论的挑战:,我们解决教会内部问题的方法或重点:1、道的本质。2、神仆与道的关系。 我们都非常清楚,这所谓道并非一般的道,而是神的特殊启示(即圣经),但以上一些宗教思想家所阐释的那些很特殊的宗教经验并没有给我们解释“道”本质上是什么?因为它们只维护一般的宗教概念而没有专门给基督教作出任何辩护。 更何况于基督徒对圣经的信心与看法。,不但如此,这些很有意思的解释反而能够攻击教会的道
44、之内容。因为它们所肯定的宗教经验与基督教的信仰内容,有所冲突,特别是与基督教教义里面的救赎论,人与罪论,神论等等。 如果这些问题没有解决,我们只能肯定了一般宗教的真实性而牺牲了基督教信仰的真理。为什么呢?答案大概如下:,A、宗教的人本化与相对化。,(1)、假如一切宗教经验都是正确,可信的和美好的,那么基督教岂不是变成了众宗教的其中一个而已。 若跟从这个条件去判断,那么我们就会发现许多基督教以外的宗教拥有比基督教更加美好,真诚,超自然的神圣经历。(例:佛教,回教的激进派,法轮功,愈加功,等等。),(2)、以上的重点给以我们如此选择或思想:选择与我们的性格,喜爱,文化,及特殊情况下最适合的宗教信仰
45、。 若基督教的宗教经验不比其他好或甚至不比其他成功,那么我们可以很合理地认为基督教的“道”本身有问题,不够完善。,(3)、若只凭宗教经验分析其教会的问题,(不管是外在或内在的经验),我们就不能够肯定基督教的独特,更不能宣扬基督教的救赎论,这不仅将使基督教与其他宗教毫无区别,并且他也会使基督教自相矛盾而失去了它的真实性。,所以如果我们要借用詹姆斯、布伯、奥托和其他宗教思想家的理论作为证实基督教的真实性,和解决教会灵命问题的标准,那么我们就会发现,这些思想家的观点(如:合理性、道德上的果子/品德改善的表现、对神圣的特殊经历与感觉、还有我与你,而非我与它的关系)。 那么会强迫我们承认一个结论,就是导
46、致信仰的本质的问题是次于实践问题的。换句话说,问题的解决不需要我们非注重信仰内容不可,改变了灵修的技术就得了。,转折句:这样的结论意味着什么呢?,1)、问题的所在与解释并非“神仆与基督教的道的关系”而是在于神仆与他自己。特别是与他自己的宗教意识和自然的宗教本能有关系。 2)、这样的变迁虽然是很细致/好象没有什么多大的变化,但必定会带来以下的后果:,2)I、宗教渐渐就失去了他的超自然性因素,而成为了人本宗教(以主观/自我,经验和人的能力为主的宗教)。 (例:儒家亦如此)这样的宗教必定会逐渐失去了他的宗教性,而变成一个完全属世的道德体系或心理治疗罢了。宗教就成了道德或精神修养的俱乐部。,2)2、失
47、去了恩典的必然性,因为最关键还是人的自然本能与内心世界。其实废除了恩典就等于取消了基督教。 这个宗教或基督教的变质肯定会使信徒陷入到弗雷伊德和休谟所批判的网络。失去了超自然的因素,进入了宗教人本文化,和抛弃了恩典都是等于要给自我的私欲以更广的空间,更积极的承认/肯定,和更虚伪的隐藏形式。,2)3、如此说来,我只绕个弯子,问题不但没有解决,他似乎也因为得到了更“先进”的遮盖且越严重了。 3)、虽然宗教的教义五花八门,但宗教的经验是个极普遍或几乎一致的现象。这样可不可以让我们说:教义上的区别不要紧,宗教经验本身才是根本的问题呢?,例如:回教、印度教、犹太教、或原始宗教,异端、甚至在巫术的表显中。都
48、有非凡的超自然表现。 甚至撒旦教徒,都有说方言,预言,异象,行神迹,赶鬼、等超自然现象。 例:非洲教会的经历。 这显然是宗教的相对化,而这种相对化同时也意味着信仰内容的相对化。以后必然会威胁了教会的存在。,4)、这一切令人惊奇的共同点给以我们什么样的结论呢? 4)1、情感本身并不是真正的灵命(即基督徒之灵命)的本质,标记,和原则。所以这就是等于给信徒立了几个要紧及明确的原则:情感的程度/状态有七个主要的不能:,a、它不能够告诉我们信仰上的真假;为什么呢?做为人性不可分割的内在部分,(无论是对是错)情感都会陪同人的一切经验。情感是反复无常,不能给人以稳定可靠的标准。情感的强烈程度也不能够用以判断
49、是非或信仰的正确与否。(例:用情感衡量神的旨意。),b、它不能告诉我们超自然存在的陪同与否:为什么呢?情感很容易受到自然因素的种种影响(如:环境、气氛、习惯、体况、外在的事物等等。)情感常常服事人的私欲或主观的趋向。往往在超自然的现象中情感的表现是差不多一样的,所以很难给我们提供固定的规律。,c、按照以上的原则,情感显然不能被用于衡量或判断一个人灵命状态的标准. d、按照以上的原则,情感不能够绝对地告诉我们神对我们的态度,旨意和作为。 e、按照以上的原则情感不能够绝对地告诉我们,我们的行为是否已经合乎神的道。,f、按照以上的原则情感也无法给我们以解决教会毛病的方法(因为对他的过分强调不但不会让教会成员达成一致,但他也取代了道的权威。因为不管怎么样,人自然而然地会选择情感的作用,而不会很容易顺服自己的主观情感不能接受的道。) g、按照以上的原则,情感也无能使人更加圣洁,亲近神,遵行神的道,反之它会很容易使我们更加主观,随心所欲,不去接受神道的严格支配,所以以情感为主的属灵观反倒肯定了人的私欲,贪欲。,4)2、超自然现象并非真正的灵命(即基督徒之灵命)的本质,标记,和原则。这也给我们立下了几个明确的重要原则: 举例:那些不被主认识的人(太7:21-23)。,